当前位置:首 页-->昆明历史
  • 镜头背后的故事——美军战地摄影师、著名出版家巴尼•罗塞特其人其事
  • 作者:李建国  发布时间:2015-10-14  已被阅读:16608次
  •      他是放弃大学文凭的主流文化叛逆者;

        他是“对未来两眼一抹黑”的战地摄影师;

        他是一大批“禁书”得以面世的超级“助产士”;

        他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至交好友和颁奖典礼嘉宾;

        他是二战结束以后对美国文化生活产生了最大影响的人。

     

        故地重游的美国老兵

    1996年,一位满头白发、精神矍铄的美国老人来到昆明。对这位70多岁的美国老人来说,这是了却多年心愿的一次故地重游。在昆明游览的日子,当他看到这座著名的高原春城充满活力、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景象时,不禁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这位貌似普通的美国老人,便是二战时期美军战地摄影师、著名出版家巴尼·罗塞特先生。

    说起巴尼·罗塞特,许多中国人可能对其并不熟悉。但若是说到《等待戈多》、《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北回归线》等战后西方名作,大家一定会顿生如雷贯耳之感。而实际上,上述经典名作之所以能够横跨大洋、风靡全球,巴尼·罗塞特先生厥功甚伟!可以说,正是当年巴尼·罗塞特先生所办的格罗夫出版社颇费周折地出版了上述经典作品,才使得这些曾经的“禁书”成为美国读者所熟悉的作品并继而走向世界。而年轻的巴尼·罗塞特也由此成为非同寻常的著名出版家,深深地影响了战后美国的文化生活。

            “对未来两眼一抹黑”的陆军少尉

            巴尼·罗塞特1922528出生于芝加哥。其父是银行家,犹太人,母亲则信奉爱尔兰天主教。高中时代的巴尼·罗塞特是学校橄榄球队队长。他在爱好体育的同时,也迷恋亨利·米勒的小说。那时候,巴尼·罗塞特不会想到,亨利·米勒会与自己的一生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并成为自己战后所办的格罗夫出版社的明星作家。当然了,除了亨利·米勒外,格罗夫出版社还将塞缪尔·贝克特、博尔赫斯、尤金·尤涅斯库、杜拉斯、法农等战后明星作家统统收归旗下。

    以至于后来的人们简直无法想象没有格罗夫出版社的美国了。

    不过这位后来声名鹊起的大出版家在学生时代尚未显山露水。1942年,在斯沃斯莫尔学院读了一年就退学的巴尼·罗塞特应征入伍。一开始,他被分到陆军通信兵部队的摄影部,成为通信兵部队里一个毫无经验、训练不足的陆军少尉,22岁光景,对未来两眼一抹黑

    就这样,这位思想左倾、曾经读过《西行漫记》的年轻少尉,不仅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也在随后的日子里开始了他的中国之行。

              战地摄影师镜头背后的亚太战场

    1944年下半年,美军战地摄影师巴尼·罗塞特来到昆明,具体日期不详。从罗塞特留下的一张在小馆子里吃烤鸭的照片来看,昆明市博物馆馆长田建先生认为,应该是气温较低的初冬时分了。作为罗塞特来到中国的第一站,他在昆明拍摄的照片并不多,说明他在昆明停留的时间并不长。因为,当时尽管从全球来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经进入战略反攻阶段,但人们没有料到的是,中国腹地却风云突变,战局逆转!而罗塞特身为军人,自然也就不能在四季如春的宜居城市昆明久留了。

    1944年,真可以说是中缅印战区乃至整个太平洋战场风云激荡、战事激烈、战局波云诡谲的一年。

    一月底,美军在头一年突破日军太平洋防御圈外围防线之后,开始实施“燧发枪作战计划”——进攻马绍尔群岛。经过激战,美军攻占了马绍尔群岛的夸贾林岛。

    此战的意义,在于“粉碎了日军外层防御圈”。从此,美国海军中太平洋战区的利剑直指马里亚纳群岛并逼向日本本土。而马里亚纳群岛、加罗林群岛和帕劳群岛岛链,则是东条英机所说的日本“最后的防线”。

    在西南太平洋战区,一代名将麦克阿瑟的“蛙跳战术”,同样让日军防不胜防,叫苦不迭,无计可施。

    同一时间段,在经历了败走野人山、印度整训之后,厉兵秣马蓝姆迦的中国驻印军开始反攻缅北,和国内卫立煌将军率领的远征军两面对进,气势恢宏的滇西缅北大反攻由此拉开帷幕。

    但就在这反攻开始、盟军一路攻城拔寨的时候,国人没有想到的是,在太平洋战场和缅北滇西均节节败退的日军,为延缓其失败命运,开始了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将关东军、中国派遣军和南方军连为一体的“一号作战”……

    参加“一号作战”的日军,真可谓来势汹汹。525,豫中战役,中原古城洛阳失守;618,就在塞班岛战事正酣之时,长沙失陷;88,中国第十军浴血奋战坚守47天的衡阳陷落;1110日,桂林、柳州相继被日军攻陷;12月初,日军攻入贵州独山。一时之间,形势严峻,举国震动!

    就在这战局空前紧张的时刻,负有军务的罗塞特离开昆明,前往贵州等地执行任务,并拍摄了一批弥足珍贵的战地照片。


        战后对美国文化产生最大影响的人

    1945年,在经过最后垂死挣扎的疯狂进攻之后,受到沉重打击的日军终于开始尽显颓势,并由此开始一败涂地的大败局。1945628,何应钦在呈蒋介石的战报中,报告了罗塞特跟随拍摄的中国军队169师占领柳州机场。

    柳州、桂林的收复,是中国正面战场大规模反攻胜利的一个句号。

    在巴尼·罗塞特拍摄的我军收复失地照片中,人们看到了最终赢得抗战胜利的中国人民脸上的喜悦表情。

    战后,罗塞特回到美国,很快就开始了他不同凡响的出版事业。

    1951年,在银行家父亲的支持下,29岁的罗塞特盘下了濒临倒闭的格罗夫出版社。从此,这位亨利·米勒的骨灰级“粉丝”,开始了其一鸣惊人、再鸣惊世的伟大“禁书”出版事业,费尽心智地相继推出了《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北回归线》、《等待戈多》等一批如今已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

    到了上世纪60年代,巴尼·罗塞特和他的格罗夫出版社,已是家喻户晓,红透北美。曾声称自己“没有赚钱的智慧”的他,家里其实就像开了印钞机一样,不差钱!

    除了给罗塞特带来极大成功的欧洲作家外,他还关注并出版了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的作品,并由此与大江健三郎成为好友。

    1994年,大江健三郎获诺贝尔文学奖,罗塞特受邀前往斯德哥尔摩参加颁奖典礼。

              昆明:余韵悠长的尾声

    二战时期的昆明,具有非同寻常的重要地位。这里是中国空中航线的总枢纽,是大名鼎鼎的飞虎队总部所在地,也是当年那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少尉巴尼·罗塞特来到中国的第一站。因此,罗塞特一生有着很深的昆明情结。中国西南地区这个四季如春的山水城市,给他留下了毕生难忘的深刻印象。

    1996年,已是年过七旬的老人的罗塞特先生,曾千里迢迢专程来昆,故地重游,寻觅往事。

    转眼之间,时间又过了十多年。2009年,美国外交官伯根先生了解到罗塞特抗战时期曾在中国拍摄了一批战争后期的照片,于是与罗塞特先生联系并来昆商议,由昆明市博物馆承办展览。不巧,由于昆明市博物馆当时正处于扩建工程中,展览只好延期。2012年,罗塞特先生去世,照片所有权归属哥伦比亚大学。

    2014年,伯根先生从哥伦比亚大学取得照片使用权后,在扩建工程完毕后的昆明市博物馆举办了展览。美国驻成都总领事和罗塞特夫人专程前来出席开幕式。

    今年,在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鉴于罗塞特先生的摄影作品以及他收藏的其他战地摄影师的作品的珍贵历史价值,昆明市博物馆在展出档期紧、展厅有限的情况下,仍决定重新展出巴尼·罗塞特给我们留下的80余幅作品。

    在近日举行的《走向胜利——美国战地摄影师镜头中的抗日战争》展览媒体见面会上,文史专家、昆明市博物馆馆长田建先生,向媒体记者介绍了巴尼·罗塞特先生作品的珍贵价值以及相关历史背景情况。

    有着传奇经历的二战老兵罗塞特先生,在他已驾鹤西去、渐行渐远的时候,仍给我们的城市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馈赠。而今天的昆明,也同样没有忘记那位70年前来到艰难抗战的中国战场的美国友人。



                                                                  (作者系云南政协报人文云南周刊主编)

     










     

     

  • 博物馆概况 | 常设展览 | 市博收藏 | 本馆资讯 | 文博集萃 | 访问[48624272]人次
  • Copyright(c)2009-2016:Kmmusenm.com 2016 昆明市博物馆   地 址:云南省昆明市拓东路93号
  • 滇公网安备:53011102000142号  备案:滇ICP备09004979号-1  云南网警 网络报警
  •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