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S!!!YES
不管哪一代人“兴玩哪样”
边玩边唱
手中玩,嘴边哼
总有儿歌陪伴左右
那些耳熟能详的童谣
你还会说唱吗?
童 心 未 泯
伴着熟悉的旋律和曲调,昆明娃娃健康成长。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那些土生土长的童谣,是启蒙孩子们的乡土教材。
叮叮糖,
叮叮糖,
吃了不想娘,
想起娘来哭一场。
这首童谣已经深深烙印在昆明娃娃脑海里,挥之不去,拂之又来,穿越时间的永恒,这是昆明娃娃童年记忆中最激荡的回音。今天的街头巷尾,偶尔还有卖糖人“叮叮——糖”节奏地敲打着,吸引大家注意他在卖“叮叮糖”。
儿 童 节 快 乐!
曾经在咿呀学语时,昆明娃娃就在听童谣,大人会把娃娃“顿”在膝盖上,轻轻地一边颠一边念:
咕嘟咕嘟颠颠,
颠到外婆门前。
外婆出来赶狗,
骑着花马就走。
念到“走”字时,用手指伸到昆明娃娃胳肢窝处戳一下,引得娃娃大笑。多做几次后,只要念到“走”,娃娃自己就笑起来。这是不少昆明娃娃和大人做的第一个游戏、听到的第一首童谣。
娃娃再大一些,大人拉着他们的双手,食指碰食指,做“逗虫虫”的游戏,边做边念:
逗虫虫,咬手手。
虫虫咬着手。
叽,叮着,叮着!
嘟!虫虫飞掉了!
念到“飞”字时,把娃娃的两个食指碰到一起又分开,逗娃娃大笑。随着娃娃长大,逗虫虫儿歌也复杂起来了:
斗虫虫,斗虫虫,
虫虫虫虫飞,
飞到王婆瓦檐,
王婆拿棍打打;
打到张家瓦瓦,
揭开瓦瓦看看;
里面有个小鸡蛋蛋,
炒炒给宝宝做馒馒。
哄娃娃,大人还有一套:抱着娃与娃相对而坐,互相拉手作扯锯状,身子一前一后,边扯边念:
扯锯,拉锯;
烧火,放屁。
赶老牛,犁田地;
撒苦荞,放臭屁。
扯锯,拉锯;
拉老牛,犁田地。
老牛拉不动,放个大臭屁。
还有:
扯锯,拉锯;
你来,我去。
买老牛,犁田地;
买粑粑,敬土地。
土地放个屁。
把你冲到贵州去。
贵州地不管,
冲去又冲来。
另一个童谣版本要简单些:
拉锯扯锯,
外婆门口有好戏。
请我狗狗来看戏,
没得哪样吃,
买个包子夹狗屁。
大人还喜欢给娃娃“以螺看相”:
一螺巧,二螺笨,
三螺、四螺捡狗粪。
五螺、六螺甩团棍,
七螺逗人恨,
八螺不下田,
九螺发大财,
十螺全,中状元。
学 娃
游 戏 童 年
昆明娃娃长大一点,就会自己成群结队地玩游戏了。
玩游戏要先定个“输家”和“赢家”。为了公平,有许多定输赢的办法叫作“吼赢家”,用得最多的是“吼揍揍包”,就是后来的“石头剪刀布”,还唱出了儿歌:
先出锤,后出叉,
三量量,四钉耙,
五瓜子,六老美,
七小鬼,八老白,
九老黑,十烟锅。
拱拱拱。
输了,有时候还会被赢家惩罚,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扮演游戏中的某个角色,也可以“体罚”,罚重一些的是“弹脑门”也称“弹脑包”,又叫“吃爆栗子”——大多是象征性地弹一下,“弹脑包”也有儿歌:
揍揍包,揍揍包,
你出锤来我出包,
输了支着弹脑包。
弹脑包,数脑包,头上长出大包包。
你一包,我一包,弹得头上大包包。
脑壳上尽是老糟包。
比“弹”更厉害的是“砍”,叫“砍猪肝”,同时还要掐,要边“砍”边“掐”边“唱”:
砍猪肝,掐你呢肉(念“入”),
拖你上山喂老虎。
“砍”“掐”不止一下,就念:
一二三,砍竹竿,
四五六,掐你呢肉(念“入”),
七八九,送你上山喂老虎。
这个“玩法”玩腻了,就开始躲猫猫。玩“躲猫猫”时,“吼”赢者为“鼠”;“吼”输者为“猫”。这只“猫猫”要先蒙脸对墙,大声唱道:
躲猫猫,拿耗耗。
耗耗紧紧躲,老猫来拿喽。
冷茶,热茶,吃了快快拿。
冷酒,热酒,吃了快快躲。
躲得脱,吃糖果。
躲不脱,不得活。
哎,咯来啦?
来得喽。
一阵子,二阵子,
放出老猫拿耗子。
逮着。
乘“猫猫”唱儿歌的时候,“鼠”们要赶快四处躲藏。“猫猫”唱完之后才能“逮老鼠”。第一个被逮住的“鼠”,就是下一轮的“猫”了。
儿 童 节 快 乐!
或者又玩“打死救活”。
昆明娃娃经常玩的游戏是“拉人、救人”,又叫“打死救活”——“拉家”拉着谁就把谁“关” 起来,就算“死”了。“关”就是定住不动,其中一个必须手摸柱子、树干、电线杆等,其他被“关”者和他手牵手站成一排,等待“活人”来救。其他“活人”寻找机会,冒“死”去救。大家会不停地移动, 如同拳击场上的拳手,击剑场上的剑客, 斗智斗勇,跑得天昏地暗,同时不停地叫:
打死救活,你死我活。
你着打死,我敲大锣。
或者玩“过城门”:
由两个娃娃伸直手臂,高高举起,相对搭成“城门”,其余娃娃拉着排成纵队,顺序绕圈从“门”下钻过,这时一问一答地唱道:
城门城门几丈高?
三十六丈高。
三千兵马可容过?
有钱只管过,无钱耍大刀。
什么刀?春秋刀。
什么春?草春。
什么草?铁线草。
什么铁?马口铁。
什么马?大花马。
骑花马,拿宝刀,
钻进城门挨一刀!
还有“简版”的:
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
骑匹马,买把刀,钻进城来挨一刀!
“刀”字音落,“城门”倒下,罩住谁谁 就是输家,就该他来搭“城门”了。
罩不住的,就可以轻松地念道:
城门城门几丈高?
城门三十六丈高。
骑匹马来么坐着轿轿,
走进城来么到处绕绕。
或者玩“老鹰叼小鸡”。
大娃娃当“老母鸡”,带着一串小娃娃当“小鸡”,还有一个娃娃是“老鹰”。“老鹰”站在对面,伺机“叼”小鸡。“老母鸡”则平伸双手,拦住“老鹰”,保护“小鸡”。“鸡”们不断与“鹰”跑动周旋,左右辗转,上下腾挪,欢笑声、惊叫声此起彼伏,十分热闹。边跑边唱:
你牵我,我牵你,
大家牵着衣,来玩抓小鸡。
老鹰来,飞得低。
抓不着,叼不起。
饿死老鹰只剩皮。
如果天冷, 昆明娃娃还喜欢玩“挤油渣”。玩法很简单,大家凑在墙角,拼命往中心挤,边挤边喊:
挤油渣,炸麻花,
炸出油来打嘴巴,
炸出麻花笑哈哈。
女娃娃最喜欢跳橡皮筋,课间校内走廊、操场,放学下课以后,校外街头、巷尾,都有女孩子跳橡筋的身影。
跳橡筋就要唱儿歌,昆明的女娃娃经常边跳边唱:
小皮球,橡胶泥,胶泥开花二十一,
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
三五六,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
四五六,四五七,四八四九五十一,
五五六,五五七,五八五九六十一,
六五六,六五七,六八六九七十一,
七五六,七五七,七八七九八十一,
八五六,八五七,八八八九九十一,
九五六,九五七,九八九九一百一!
边跳变数,橡皮筋也玩了,身体也锻炼了,还会数数了,真好!
游戏完了,夜深了,该回家了,娃娃分手告别了,也要念首童谣:
各回各的家,扁担开花;
各洗各的脚,喏喏睡着。
还有:
各回各的城,找老陈;
各回各的家,洗脚盆。
还有长一点的:
一把沙林果,撒下河,
飘呢飘,落呢落。
不漂也不落,
扁担开花,各回各呢家。
散伙喽!
迎六一 唱童谣
花草童年
早些年,没有什么玩具,脚边的石头泥巴、身边的花草、手中的农活就是玩具。还记得这首昆明童谣吗?
六·一儿童节
初升朝阳的晨晖,照彻无数透明的心空
代表着祝福、理想、希望与憧憬
女娃娃喜欢抓小石头,玩的时候把四五个“小石头”抓在手心,抛起一个,马上放一个在地下,再接住被抛起的小石头。
或者反过来,把四五个“小石头” 放在地下,抓一个抛起来,再从地下抓起一个,然后迅速接住被抛的这个,再抓一个抛起来,再从地下抓起两个,再接住,成功了就接着玩,失败了就让给其他人来。
“小石头”有时也称作“小胰子”,石头有时也用1寸见方的小布袋装上沙子或小石子代替。边丢边说:
小核桃,一把捞,把捞起。
起一颗,抓三颗,三来排。
排子时,游子队。
一尾子,尾上尾。
上一粒,一粒起。
起一颗,抓三颗。
三来排,排子对,游子对。
一尾子,尾尾上……
男娃娃喜欢揪起身边的草找个玩伴“斗将军草”。以前老昆明街头巷尾、后院路旁都会长满野草,随手摘草,斗一斗是昆明娃娃们的一大乐事。昆明娃娃将草秆采来,把草脖子弯起来打个“R” 型活结,就成了“草将军”。然后两两相斗:一个娃娃松开草结,让另一个娃娃把草秆穿进去,然后收紧活结。等两个草结“头”套在一起,两个娃娃就各捏一头,朝后猛扯,“将军”头断者输,输家可以换一个“将军”继续斗。百战百胜者为“铁头将军”或“常胜将军”。边斗还边说唱:
我开门,你进城,
开进门来吃一刀。
死头干将军,断头将军。
铁头将军,常胜将军。
在清明前后,田埂上、城里路边草地和居家后院里经常有野豌豆,因为马爱吃,又叫马豆草、马豌豆,昆明娃娃就会采“马豆”作乐,先挤出豆米,掐掉荚头荚尾,塞进嘴里,鼓着腮帮子一吹,发出“叽叽”的哨音。吹马豆的高手,能吹出忽高忽低的音调,吹出各种调子歌曲,让其他娃娃羡慕不已:
马豆角,轻轻剥。
挤完果果莫丢壳。
嘴皮咂着吹,
叽叽声如雀。
声如雀,你快跟她学。
昆明娃娃还唱道:
马豆马豆响响,
买只胖猪养养。
你吃小半,我吃大半。
活 动 来 袭
HAPPY CHILDREN'S Day
征集
快乐六一,“影”出美好
昆 明 记 忆 藏 品 影 像 库
童年的游戏还有女娃娃喜欢的“花绷绷”“过家家”,男娃娃喜欢的“拍洋画”“弹珠珠”“斗蛐蛐”,昆明娃娃都喜欢的“玩竹人人”“跳海牌”“滚铁环”“丢沙包”……每个游戏都有一首童谣相呼应?你还记得吗?记得你就来昆博投稿!
或者翻开你家的老照片
在老照片中看看你的童年
找寻童年的美好!
以及
你有没有
和小伙伴们玩游戏时
有意思的照片?
留存下来
让时间来说话
或许百十年
千百年后
将成为人类永恒的记忆
......
如果你的照片足够吸引我们
就有机会入选
《昆明记忆影像藏品库》
和昆明市博物馆
一起向你的童年
道声好!
kmmuseum97@126.com
照片征集邮箱
(具体事宜参考《昆明记忆影像藏品库》征集公告)
彩 蛋
精彩不断
端午节马上到了, “摸红鸡蛋”的童谣送给你:
鸡蛋鸡蛋,红鸡蛋,
两百块一摸,
摸到个红鸡蛋。
要是摸不到,
摸到颗罗松糖。
(这是旧时昆明街头,一些小贩挑着煮熟的红鸡蛋,提着一个小蓝布口袋,在菜市、街头喊“摸红鸡蛋”的童谣,两分钱一摸,被吸引来的娃娃交过钱后,先看清蓝布口袋里有 16 颗白果,八红八绿,随后小贩把布袋收紧,只露出一个小口子,让娃娃把手伸进去,随手抓出 8 颗白果来, 手太小抓不下 8 颗,分几次抓也行。如果抓出来的 8 颗白果有 6 颗是同色的,就可以得到一个红鸡蛋,那可是值六七分钱的宝贝。如果有 7 颗同色,可以得两个红鸡蛋;而 8 颗同色,就可以得到 3 个红鸡蛋了。要是娃娃运气不好,摸不上 6 个同色白果,小贩也会给你几颗鱼皮花生表示安慰。)
6月高考季,昆明童谣也劝学立志:
小小一书生,黄昏读二更。
鸡鸣早早起,心想跳龙门。
希望高考跳龙门的小小书生们:
十载寒窗读孔圣,九载熬油费精神。
八月丹桂人尊敬,七篇作出锦绣文。
六领御宴独自饮,五金魁首中头名。
四标彩旗全打定,三杯御酒出皇城。
两朵金花头上顶,一举成名天下知。
——昆明渔鼓词《状元谱》唱到
最 好 的 礼 物
海菜花,开白花,
爱洗澡的小娃娃。
清清的水,
不带泥也不带沙,
滇池就是海菜的家。
虽然滇池海菜还在,但,随着时间的飞跃、历史的变迁、游戏的更新,很多口口相传的老昆明童谣已经听不见了。在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下,这些宝贵而脆弱的旋律和故事,正在被慢慢淡忘…… “俗到极处便是雅”可能是对昆明童谣浑然天成的最佳赞赏,老昆明娃娃信手拈来直抒胸臆的童谣,随意编排没有人造的扭捏作态,仍然是快意栖居大地之上的一股清流,希望你还记得这些童谣,把你所知道的童谣统统继续再口口相传下去!
文章图文参考来源:
朱净宇,《老昆明旧话旧照》,云南美术出版社 ,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