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昆明历史
  • 历史文化丨“金马”的前世今生
  • 作者:昆明市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1-2-23  已被阅读:11981次


  • 新   景   观
        我馆新景观——“金碧腾辉”青铜雕塑,以昆明“金马碧鸡”传说为题材而创作,大家知道“金马”有什么传说吗?是不是更熟悉“金马坊”?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金马”的前世今生——“金马神话”和“金马坊”。
     

        金马坊作为昆明一大胜景,雕梁画栋,精美绝伦,呈现着昆明民俗特色的同时,更突显了昆明古老的文明。
     
    你可能会有疑问
    “古老”?这是为何?

        这是因为在距今两千多年前滇池地区,流行着金马的传说,这是有关金马的最早记载。
     
    金马的神话传说

        明镜般的滇池中,有匹雄骏威武、金光闪闪的神马,常常在滇池东面山上的松林中时隐时现,出现时金光四射,眩人眼目,万木生辉。

        由于滇国没有文字,金马的神话传说只是口耳相传。最早见汉代班固的《汉书》和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南中志》,都是有关金马传说的记载。

    《汉书》
     
         《汉书卷二十五·郊祀志下》记载:“宣帝即位……或言益州有金马、碧鸡之神,可醮祭而致,于是遣諫大夫王褒使持节而求之。”
        益州即益州郡,郡治在滇池县(今昆明晋宁晋城附近)。汉元封二年(前109),汉武帝刘彻征服西南夷,降服滇王所设置。汉宣帝刘询是汉武帝的孙子,前74年至前49年在位。他于五凤三年(前55)封王褒为谏议大夫,持节前往求金马碧鸡之时,距离汉武帝降服古滇国不过54年,这说明此前金马碧鸡传说早已存在。


     
    《华阳国志》

        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载,“滇池县,郡治。……长老传言,池中有神马,或交焉,即生骏驹,俗称之曰‘滇池驹’,日行五百里。”


        原来“滇池驹”就是“金马”。

     

     
        那时滇池地区水面宽阔,湖青山绿,气候温润偏热,为各种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间,其中也盛产骏马,而骏马,就是金马的原型。
        当时,骏马在滇民心目中有着崇高的位置。在赖以生存的征战、狩猎等活动中,马作为坐骑,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古滇人不食马肉、不用马负重驮运,都证明对马的敬重。自古以来,“滇池驹”驰名四方,滇国青铜器中,马的造像很多,多出现在征战、狩猎的场面中,其中羊甫头墓地中就发掘出了一具独体的青铜马,长105厘米、宽32厘米、高107厘米,分体铸造而成,在体量一般小巧的滇青铜器物中,显得格外突出,可见古人对于马的钟爱。

     

        由于滇池水面宽阔,丰富的水蒸气使得天空中经常出现云蒸霞蔚、五彩缤纷的壮观景象。滇民仰望观赏云卷云舒绮丽多姿的图像,联系到地面奔驰的骏马,想象出天马行空的情景,于是,编织出金马的传说,祈愿金马给他们带来六畜兴旺。
     
     滇池地区金马传说,与中原地区龙文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中原内地以马首、蛇身、鹿角、鱼鳞等塑造了神兽“龙”。而滇池地区的民众以骏马为原型,塑造了“金马”,金马就是滇人的龙。这种文化同源而又有所差异的现象,使得传说带有鲜明的地域特点。
     

     






     
    “金马”成为汉皇的神灵

        西汉五凤三年(前55),看到天下太平,国力日愈强盛,踌躅满志的刘宣帝认为,这一切都是神灵的祐护。刘宣帝又听方士说,“云岭之南的益州,有“金马碧鸡”之神,可醮祭而至。碧鸡毛羽青翠,能破石凌空飞翔,光彩夺目,其声悠长;滇池有龙马,龙马交配而出骏马,可日行五百里”。因此,当宣帝听了方士之言后,立刻动了心思,派出了他的文学侍从、谏议大夫王褒持节前往拜迎“金马碧鸡”。肩负特殊使命的钦差大臣王褒持节出宫,千里迢迢,餐风露宿,翻越崇山峻岭,一路向南。但体质孱弱的一介文人书生经不起这番折腾,最终病倒于川南。临终前,王褒遥望南天,欣然命笔,写下《移金马碧鸡文》:

        文曰:“持节使王褒谨拜南崖,敬移金精神马、缥碧之鸡,处南之荒。深溪回谷,非土之乡。归来归来,汉德无疆,广乎唐虞,泽配三皇。黄龙见兮白虎仁,归来归来,可以为伦。归兮翔兮,何事南荒也。”

        这篇《移金马碧鸡文》虽仅仅700来字,但王褒把金马碧鸡与内地流行的吉兽黄龙、白虎并列,使得金马碧鸡成为神兽神鸟,声誉鹊起,闻名遐迩。金马顺势成为了神灵,自然也就产生了神灵的祭拜。
        根据史料考证,远在西汉时期已建有祭祀金马的“神祠”,至少在唐代南诏时期之前,“金马”成为了山名,而且山上也建有神祠。


     
    清 金马寺碑记

        现存金马寺内保存的清嘉庆《重修金马寺灵应禅寺碑记》载:“至汉宣帝时,遣王褒持节祭金马碧鸡之神,而建祠焉,遂相传不朽。”可见神祠建立的时间远在西汉时期。

     
    唐《云南志》

        唐代樊绰的《云南志》(又名蛮书)写作于公元864年,此时云南处于南诏时期。该书卷二“山川江源第二”载:“金马山在拓东城螺山南二十余里,高百余丈”“山上亦有神祠”。

     
    “金马”化身为佛家人物

        唐代中叶,蒙氏势力在洱海地区崛起,建立南诏国。南诏国王靠武力统一六诏,并四处征战扩张,崛起之后把佛教奉为国教,极力推行。南诏国所推崇的佛教,属于佛教密宗与本土原始宗教结合的阿吒力教。阿吒力教中编织了新的阿育王故事,广为流传,其中就有阿育王三个太子追马至滇受封金马山神的一段故事,说其后裔一支与土著女子“沙壹”成婚,生“九隆”,这就是南诏始祖,由此南诏王被演绎成为阿育王的后代。
    据元人张道宗在其所著《记古滇说集》,这一段故事梗概为:

        阿育王有一匹骏马,身高八尺,红鬃赤尾,毛有金色,日行千里,称为“神骥”。阿育王视其为至宝。他的三个儿子都争着要得到这匹金色之马,但该马惟见金辔始受控御。阿育王喜爱三儿子至德,有心将神骥给三儿子,但他不便明说。乃命左右曰:“将我神骥纵驰而去,有能追获者主之。”同时,阿育王悄悄地将金辔交给至德。神骥东奔,至滇池。阿育王的三个儿子也追到滇池。由于三太子至德有金辔,在滇池边东山控御了金马。此后,东山称为金马山,至德发现金马奔驰的山叫做跑马山、呼唤金马的山名称为呼马山。

        《记古滇说集》还说:第十三代南诏王隆舜“幸善阐城,仍为东京,祭阿育王子金马、碧鸡二山,景帝及祀神明天子各庙立。”由此,金马神灵也演化为佛教护法之神。


     
    “金马”来到人间

        元明以后,由于汉传佛教的影响,金马祠庙改称为金马寺。明《重建金马山灵应禅寺记》碑记云:“祠而荣之,寺而翼之,盖自蒙段氏以来则然矣。”
        明初,云南的驿道得到进一步完善。在横跨昆明地区的驿道上,在东边的金马山上建有有金马关。明代郭文在《重建金马山灵应禅寺记》中说,“西南多名山大川,而金马碧鸡尤为著。盖以其山据坤维之雄浑,涵滇海之清瑩,秀异所钟,蕴为神灵,蒸为云雨,祷为休徵之应,理固然也若。”因此,“金马朝晖”成为明代的昆明六景之一。
        在明代,随着以旌表为主要功能的纪念建筑——“牌坊”兴建,明宣德年间建成了金马坊,这就把金马碧鸡从远古的传说和神佛故事的虚拟的幻境带到世俗人间,极大地提高了“金马”的社会关注度和知名度。

     

        虽然金马坊屡遭损毁但屡次重建,就是现在的金马坊也是1998年昆明市政府按照原坊风貌重建的,但金马坊能一直保留至今,也说明在昆明人心中的地位不一般。由此,金马坊不仅成为昆明胜景之一,也使得“金马”从此成为昆明的文化标识,变身为城市的形象。
     
    (文字内容改编来源:卜保怡)


  • 博物馆概况 | 常设展览 | 市博收藏 | 本馆资讯 | 文博集萃 | 访问[49799262]人次
  • Copyright(c)2009-2016:Kmmusenm.com 2016 昆明市博物馆   地 址:云南省昆明市拓东路93号
  • 滇公网安备:53011102000142号  备案:滇ICP备09004979号-1  云南网警 网络报警
  •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