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学术园地
  • 博物馆文创事业与国家文化创意产业
  • 作者:研究部  发布时间:2019-11-18  已被阅读:28940次
  • 来源:中国文物信息网    时间:2019-09-23    作者:冯 辉

        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博物馆文创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博物馆文创事业是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为博物馆文创事业的进步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智力支持。同时,博物馆文创事业对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进步也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在工业化、信息化高度发达的背景下,得益于国家的大力支持,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已经从自发转向了自觉,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文创事业也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作为博物馆人,为了更好地发展博物馆文创事业,应进一步从理论上厘清博物馆文创事业与国家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关系及相互作用,寻找快速发展的突破口。
     博物馆文创事业是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文化创意产业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而是由众多的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与创意的产业集群构成的,其中,博物馆依托馆藏文物藏品资源,研发品牌化文创产品而兴起的文创事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是与“文化产业”紧密联系的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的定义是: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2003年9月,文化部制定下发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文化产业界定为:“文化产业是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是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两者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所以,文化产业属于经营性行业,是以工业标准化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文化产品,是现代工业和文化的结合,具有极强的商业特性。
        在文化产业概念的基础上,衍生出了更加强调创造力和知识产权的“文化创意产业”概念。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强调一种主体文化或文化因素依靠个人(团队)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权的行业。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包括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雕塑、环境艺术、广告装潢、服装设计等方面的创意群体(参见百度百科“文化创意产业”)。
        综上,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产业)具有文化产品的精神性、娱乐性等基本特征,同时又是工业化背景下的文化的生产、流通、消费活动。
    博物馆文创事业是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2年,国家统计局颁布了新修订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标准,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为10个大类,其第三大类“文化艺术服务”下分为“文艺创作与表演服务”“图书馆与档案馆服务”“文化遗产保护服务”“群众文化服务”等四类,其中的“文化遗产保护服务”类下含“文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博物馆”“烈士陵园、纪念馆”。从这个分类可以看出,博物馆事业属于国家重要的文化事业。
        博物馆作为国家的文化事业,具有多项职能,包含文物藏品的征集、保管、展示、研究、教育等。随着新经济的发展,发展文化创意事业,以商品为载体,促进公众文化教育,逐渐成为博物馆新的职能。2015年3月20日起施行的《博物馆条例》,鼓励博物馆大力开发文创产品,提出“国家鼓励博物馆挖掘藏品内涵,与文化创意、旅游等产业相结合,开发衍生产品,增强博物馆发展能力”。
        博物馆文创事业所研发的产品,不仅具有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特征,而且以馆藏文物深厚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使依托其开发的文创产品的“精神性、娱乐性”更为丰富、生动。
    博物馆文创事业与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共振
        据学者金元浦先生研究,改革开放40 年来,我国文化产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1978—1999 年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预热期。这一阶段,我国政界、学界和企业界对文化产业展开了热烈讨论。其中,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生产力学说进行研究,并对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文化产业、创意产业以及艺术产业的理念和实践进行研究,对我国的文化产业实践案例进行总结,逐步形成了发展文化产业的共识。2000—2005 年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初创期。在2000 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党的十六大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为相互关联的两个重要概念提了出来,强调“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这一阶段,电影、出版等领域开始了走向市场化的探索,一大批文化类企业开始涌现出来。2006—2011年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改革攻坚期。这一阶段,我国基本完成了出版、影视制作、发行、广电传输、一般国有文艺院团、首批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等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政企、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逐步推进。
        博物馆文创事业也有类似的发展阶段。如故宫博物院文创研发,第一阶段是上个世纪90年代之前,大多数观众来故宫仅仅是看看皇帝住的地方是什么样子,后宫生活的地方是什么样子,参观过程走马观花,时间也比较紧迫。在这种背景下,故宫也只能是提供一些餐食、饮料等简单的服务,还谈不上品牌化文创产品研发。第二阶段是90年代之后,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水平迅速发展,旅游热潮逐渐形成,相应的,公众知识水平与审美能力也得以提升,越来越多的观众已不满足于欣赏故宫的建筑,而是将视野更多地投向了故宫珍藏的瑰宝,故宫文创也顺应潮流,以严肃的学术态度,出品了一系列复仿制品,满足了人们近距离欣赏文物、熏染文化的需求。第三阶段是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网络的普及,公众获取知识更加便捷,思想的碰撞也更加激烈,对故宫的感受不再局限于皇帝的宫殿和收藏,对故宫的文创产品需求也不再局限于复仿制品,而是既有历史文化又有创意的商品。故宫也逐步改变了过去拿来主义的状态,对故宫的文化、历史、文物进行深入研究,文创研发力求结合历史与现代、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即更加注重故宫礼品的原创性。从此,故宫礼物的主流不再是高仿复制品而是原创文化产品,随处可见的普通纪念品也悄然淡出故宫的商店。观众带回家中的礼物,也从以前的“故宫留念”转化成了“来自故宫的礼物”。
        博物馆文创事业与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阶段的共振,生动地说明了博物馆文创事业与国家文化创意产业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互相作用的有机关系。
     
    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助推博物馆文创事业
    国家文化创意产业战略为博物馆文创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016年12月,国家文物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印发《“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积极探索在互联网条件下发展博物馆文创事业:“鼓励社会力量与文物博物馆单位深度合作,或通过网络众筹、众包等方式,针对文物博物馆单位具有代表性的文物与博物馆藏品资源,广泛应用多种载体和表现形式,开发兼具艺术性、趣味性和实用性,满足现代生活需求的文化创意系列产品,打造文化创意品牌。鼓励建立大数据分析系统,分析多样化的客户选题需求,进行文化创意产品个性化定制和定向销售。”2018年6月,北京市委、市政府也发布了《关于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要求“大力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建立创意产品研发、投融资服务和营销推广平台。通过品牌授权、数字化应用等手段,促进文博非遗资源与创意设计、旅游、影视等产业深度融合。加大对特色工艺品和老字号产品扶持力度,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利用。推动市属文化文物单位在薪酬激励、人才流动、经营方式等方面进行体制机制改革试点。”这些文件精神,为更好地利用博物馆文物资源,推动文物利用与文化、教育、旅游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文物文化服务的新模式、新服务、新业态,形成文物文化内容产业化及互联网+发展格局提供了政策保障。
        为了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较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和良好的文化企业管理能力,掌握文化产业的经营特点和运作规律,了解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同时具备现代管理、现代经济和法律知识的高级文化创意人才,国内部分高校设立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如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艺术学理论专业、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的文化产业与管理系、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的文化产业系。
        国家政策大力支持,高校积极培养专业人才,极大地促进了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博物馆文创事业发展也因此获得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智力支持。
    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进步为博物馆文创事业发展提供支持理念创新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与工业化以及由此而来的人的个性解放分不开的。欧美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后,开始向服务业、高附加值的制造业转变,在思想文化领域,流行文化、社会思潮风起云涌,人们更重视差异,张扬个性解放,文化、创意与工业化结合,创意产业涌现并不断发展。在这一进程中,由于工业化提供了良好的制造条件,可以方便地实现创意设计意图,因此,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进程中,理念、创意尤为重要。
        博物馆文创事业,要借鉴文化创意产业的先进理念、先进创意,让传统文物活起来。在这方面,故宫博物院的文创事业具有代表性。2018年5月18日,故宫推出主题性综合文创研发项目“清明上河图3.0”高科技互动艺术展,以沉浸、互动的方式向人们展示科举文化、大婚礼仪、年节内涵,让人们通过故宫文创直接触摸到文化,亲身感受到文化。
    研发支持
        博物馆文创研发应由本馆工作人员来主导,这是因为他们对所在博物馆的历史、文物收藏、办馆宗旨最为理解,而这些因素是文创研发的根基。但是,博物馆毕竟人力、物力有限,必须吸收全社会的智力资源,最大限度地与博物馆外的精英合作,以整合国内外优秀的设计力量,这样才能为博物馆文创事业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因此,博物馆要通过自身的平台优势,引进那些热爱博物馆的优秀设计力量,并重点培育,为博物馆产品开发招揽人才。而这样的研发人才,应以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或者高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为主体。
        此外,文化创意产业展会、年会等平台推广经验,无疑也能被博物馆文创事业所借鉴。博物馆文创销售(宣传)可探索线下展示、体验和线上销售等网络营销模式,积极实现既有渠道、传统商业渠道、线上渠道的有机聚合,实现全渠道覆盖。 
     
    博物馆文创事业对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促进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一路高歌猛进,但当前也面临如何进一步转型升级的问题。博物馆丰富的藏品资源,博物馆文创事业贯通文化、旅游、制造业的独特功能,也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突破方向。
    博物馆丰富的文物藏品资源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活水
        文化创意产业的重点是“创意”,而“创意”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文物藏品中吸收灵感,并将文物藏品的某些元素转化、熔炼到现代工业产品中,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博物馆文创研发人员在充分了解本馆文物藏品的体量、材质、工艺,理解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基础上,开发设计出了大量的历史底蕴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的文创产品。故宫博物院围绕馆藏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开发出高仿书画、丝绸画、团扇、折扇、明信片、餐垫及杯垫、茶具、手工皂、镇尺、手机壳等系列文创产品。一件《千里江山图》卷就可以开发出这么多产品,博物馆海量的资源所能开发的文创产品将不可限量。
    博物馆文创事业贯通了文化、旅游、制造业
        中宣部改革办副主任高书生先生认为,文化、旅游、制造业的结合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趋势。博物馆文创事业是文化、旅游、制造业相结合的典范。我国有5000多家博物馆,它们浓缩了我国历史、文化,成为吸引游客,特别是外国游客的高品质旅游资源。如在2018年中秋假日首日,北京地区的161家旅游景区中,历史文化观光型景区接待37.7万人,与前年同期相比增加4.4%;博物馆型景区接待3.9万人,与前年同期相比增长14.7%;城市公园型景区接待38.4万人,与前年同期相比减少15.2%;现代娱乐型景区接待23.4万人,与前年同期相比减少13.3%;自然山水型景区接待7.8万人,与前年同期相比减少12.4%。(参见赵婷婷:《中秋首日北京接待游客111万人次 故宫游客量大幅增长》,《北京青年报》, 2018年9月23 日)由此显示,博物馆型景区所吸引的游客数量在上升,而公园型景区、娱乐型景区对观众的吸引力下降。
        博物馆将馆藏资源经过创意设计,以现代制造业生产的文创产品,也是文化创意市场的热点。如在2016年底,故宫博物院的文创产品已达到9170种,而仅2016年一年就为故宫带来了10亿元左右的收入。
    博物馆文创研发的经验借鉴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可以从博物馆文创研发、生产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故宫博物院文创将产品研发与公众需求“对接”,与学术研究相结合,使文创产品真正成为故宫文化的传播载体。
        产品研发与公众需求“对接”
        秉持这一理念,故宫博物院设计了满足公众各个层次、各个层面需求的成系列的文创商品。首先要满足公众的个性化需求。如手机壳系列商品,故宫博物院基于紫禁城特有的皇家文化,如象征着权势、高贵、尊荣的皇家专属装饰图案,大乘佛教的经典经文,宫藏书画精品等元素,设计了多款个性化手机壳。其次,要满足公众对宫廷文化的学习需求。例如“正大光明移动电源”,选取的素材是故宫博物院乾清宫正中高悬的由顺治帝御书的“正大光明”匾,时尚外形与历史典故结合,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
    产品研发与学术研究相结合
        成功的博物馆文创产品需具备“元素性、故事性、传承性”,这些都离不开对藏品的精准把握和学术研究成果。故宫博物院设计的拳头文创产品“朝珠耳机”,就是学术研究与文创结合的典范。朝珠是清代宫廷的典制化饰品,其结构、材质、使用场合、使用等级都有严格的限定。在全面吸收朝珠研究成果,把握朝珠文化的基础上,设计人员紧紧抓住宫廷元素的细节,顺应时尚、实用、年轻化的需求,将耳机与朝珠融为一体,既方便携带与使用,又具有文化品位。
        进入新时代,博物馆人要响应国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部署,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博物馆文创事业,把博物馆文创商店建成为博物馆的最后一个“展厅”,让公众把博物馆文化带回家,最大限度地实现博物馆的社会效益。
  • 博物馆概况 | 常设展览 | 市博收藏 | 本馆资讯 | 文博集萃 | 访问[49585667]人次
  • Copyright(c)2009-2016:Kmmusenm.com 2016 昆明市博物馆   地 址:云南省昆明市拓东路93号
  • 滇公网安备:53011102000142号  备案:滇ICP备09004979号-1  云南网警 网络报警
  • 关注官方微信